大兴安岭地区抢前抓早,谋划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,打造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。截止目前,大兴安岭地区累计建成旅游景区23个,其中5A级景区1个、4A级景区1个、3A级景区12个;有旅游星级饭店9家、家庭旅馆152家,有高档木质别墅30栋;有旅行社25家、旅游商品(纪念品)生产企业58家、旅游纪念品商店185家,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200人。2015年全区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43.42亿元,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6.22%。
统一思想,明确旅游产业地位
大兴安岭地区将发展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转型相融合,结合旅游业发展新趋势,坚持保护优先、规划先行、错位发展、因地制宜、突出重点的原则,大力实施全景兴安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,打造国内著名的森林度假和冰雪体验旅游目的地。大兴安岭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,位列大兴安岭“六大产业”之首优先发展。大兴安岭地委、行署连续多次召开旅游会议,听取旅游工作汇报,安排部署重大旅游工作。地委、行署领导亲自带队调研旅游工作,召开旅游专题会议,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构想,地委、人大、行署、政协、县(区)局党政主要领导、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,研讨了《大兴安岭全域旅游发展构想》,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,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产业定位,形成了全区上下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。大兴安岭地区要求各地、各部门按照“两地、三线、四区、五营地”布局把全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,实施全民参与、全民创业战略,争取“十三五”期间建成五大旅游露营地,串联全境的三条森林生态自驾游线路享誉国内,全区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20个,以加格达奇映山红滑雪场、呼中最冷小镇和漠河北极村为代表的冬季旅游产品更加丰富,冬季旅游收入增长35%以上,覆盖全区的四大旅游功能区互为补充,全域四季旅游产品自成体系。到2020年,全区旅游业实现总收入91亿元,旅游收入占GDP的22%,接待旅游者突破880万人次,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。
成立机构,保障全域旅游快速发展
为保障全域旅游快速发展,大兴安岭地区在全省首先建立了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,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下设质量安全工作办公室和旅游项目评审委员会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和部署有关重大事项。质量安全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各涉旅职能部门,他们建立了以常态化监管为主、联合检查为辅的质量安全管理新机制,各成员单位按照责任分工进行旅游执法监督检查,避免旅游执法监管出现空白和推诿扯皮,打造诚信优质平安旅游目的地。旅游项目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区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的评审论证,未通过评审的规划不得实施、旅游项目不得开工建设。通过建立旅游项目开发例会研究决策制,形成了高质有序的资源开发管理模式,切实杜绝了盲目开发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。旅游项目评审委员会成立后,着手组织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北极村修建性规划、北极村龙岛旅游开发规划、大兴安岭“十三五”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,累计提出了80多条修改意见和建议,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、指导性和实用性。
督办考核,推进旅游工作任务落实
在今年初大兴安岭地区召开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,他们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、《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产业扶持办法》,下发了《大兴安岭地区全域旅游工作任务分解表》。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构想,明确了县(区)局发展旅游产业的主体责任,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全面推动17类159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,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瓶颈;他们还建立了以部门目标绩效考核、党委政府督查督办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,提高了旅游考评指标权重,科学制定了旅游考评制度,细化了旅游考评内容,形成了旅游目标责任考核倒逼机制。这个地区原则上还要求各县(区)局成立独立的旅游管理部门,落实机构编制,保障办公经费,设立适当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,选派后备干部到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挂职锻炼,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产业规划论证、资源整合、项目策划、综合协调、公共服务、督查监管、依法治旅等方面的综合统筹能力。